期刊简介
《辽宁中医杂志》是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月刊, 1958年创刊。辽宁省卫生厅主管,辽宁中医药大学主办。深受国内外广大作者、读者的喜爱,曾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等殊荣。本刊编排规范,内容充实,面向基层,注重临床实践。适宜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阅读。欢迎广大读者订阅。
主管单位: 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辽宁中医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0-171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1-1128/R
邮发代号: 8-8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58
出版地区 辽宁
出版地区 辽宁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0-1719
- 国内刊号:21-1128/R
- 出版周期:月刊
-
关于中医及其方药研究的思考
中医理论的根源是和古代哲学思想,现代中医及其方药的研究要继承血脉、明确特色,要与时俱进多学科交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方药的研究.......
作者:汤小虎 刊期: 2006- 03
-
突发性耳聋与中医血瘀相关性探讨
探讨突发性耳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及中医从血瘀角度辨证治疗突发性耳聋情况,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资料.......
作者:孙玲玲;王东方 刊期: 2006- 03
-
中医药抗肿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概况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行为,是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的血管形成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环节,肿瘤血管形成是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的直接途径,抗血管生成已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靶标之一,是肿瘤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中医现代化的进展,中药单体和复方在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将其概括如下.......
作者:孙玺媛;梁芳;孙建生 刊期: 2006- 03
-
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舌炎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用西医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舌炎见效快,疗效确切.......
作者:尹沂平;杨光辉;闫秋霜 刊期: 2006- 03
-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42例疗效观察
通过对42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采用自拟中药排石汤与,西药相结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该方法优于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疗效满意,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刘莹晖 刊期: 2006- 03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6例疗效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UlarativeCot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局限于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多见,偶尔涉及回肠末段.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作者:郭遂成 刊期: 2006- 03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胀咳喘28例
肺胀是东北地区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咳喘疾病,是以喉中带有哮喘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为特征.此病患病率高、死亡率也在逐增,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笔者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胀咳喘28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20例对比观察并得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兴琴 刊期: 2006- 03
-
男科病治验举隅
较详细论述了男科病中不育症、阴汗、附睾炎,性病恐惧症等4个病症的治疗经验,介绍其理法方药,并各附验案一则以证之.......
作者:王劲松;王晓虎;徐福松 刊期: 2006- 03
-
活血化瘀应用验案
清代名医王清任曾指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血有亏瘀.他的观点代表了中医历代许多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而活血化瘀的应用在中发挥到极致.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活血化瘀治疗了许多患者,现将几个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柏树纲;张军 刊期: 2006- 03
-
附子理中汤治泻偶得
附子理中汤由中的理中丸加附子而成,出自.由附子、人参(党参)、干姜、白术、甘草组成.具有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温肾之功,主治脾胃虚寒,心痛,霍乱吐利转筋.笔者运用本方治疗1例虚寒泄泻的病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作者:许萍;宁丹 刊期: 2006- 03
动态资讯
- 1 轻微型肝性脑病中西医临床治疗概况
- 2 廖品正辨治中医眼科疾病学术思想
- 3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临床观察
- 4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国内RCT文献质量评价
- 5 邓铁涛内科病毒性热病从痰瘀痹治疗思路
- 6 高脂血症诊治研究中问题及策略
- 7 562例心肺肾三脏病证五行辨证的应用探析
- 8 小剂量美罗华联合中药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 9 中医药为主的社区康复模式对缺血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 10 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研究
- 11 越婢汤对逼尿肌不稳定大鼠膀胱Cajal间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12 连翘提取物对酵母和脂多糖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研究
- 13 孙桂芝运用益气养血法治疗恶性溃疡经验
- 14 分型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对腕关节MRI变化的影响
- 15 祛风宣痹方对实验性哮喘豚鼠内皮素的影响
- 16 龙牙楤木叶总皂苷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
- 17 清热祛湿法对兔痛风性关节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 18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 19 与重症肌无力相关的痿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中医学术源流探讨
- 20 活血化瘀法在外科应用举隅